诚信管理体系认证是企业提升诚信管理水平、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,但在办理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关键事项,以确保认证顺利通过并持续有效:
一、认证前准备阶段
1. 深入理解标准要求
认真学习《GB/T 31950-2015 企业诚信管理体系》标准,明确诚信方针、目标、管理程序及运行要求,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体系文件与实际脱节。
结合企业行业特点(如制造业、服务业等),制定针对性的诚信管理措施。
2. 确保材料真实性与完整性
基础资质:营业执照、组织机构代码证(三证合一可省略)、行业许可证等需在有效期内且信息一致。
体系文件:质量手册、程序文件、作业指导书等需与实际运行流程相符,避免“两张皮”现象。
记录文件:保留内部审核、管理评审、培训记录、客户投诉处理等完整记录,确保可追溯性。
3. 选择合规认证机构
确认机构具备国家认监委(CNCA)批准的资质,可在认监委查询其合法性。
优先选择经验丰富、口碑良好的机构,避免选择承诺“包过”或低价诱导的机构(可能存在后续增项收费或证书无效风险)。
二、认证审核阶段
1. 积极配合现场审核
提前准备审核所需材料,确保审核人员能快速获取关键信息。
指定专人对接审核工作,及时解答疑问,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审核延误。
2. 如实展示运行情况
审核期间需真实反映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,包括合同管理、客户投诉处理、供应商评估等环节。
避免临时补做记录或隐瞒问题,否则可能导致审核不通过或后续监督抽查失败。
3. 关注审核发现的问题
对审核中提出的不符合项,需认真分析原因,制定切实可行的纠正措施,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。
整改需提供证据(如培训记录、修改后的文件等),确保问题彻底解决。
三、认证后持续管理阶段
1. 保持体系有效运行
定期开展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,确保诚信管理体系持续符合标准要求。
关注行业动态和法律法规变化,及时更新体系文件和运行流程。
2. 接受监督审核与复审
认证证书有效期为三年,期间需接受认证机构的年度监督审核。
复审前需全面自查体系运行情况,确保无重大违规或失效问题。
3. 防范证书失效风险
避免出现以下情况导致证书撤销:
未按期接受监督审核;
企业发生重大诚信问题(如欺诈、违法经营);
证书信息与实际不符(如地址、范围变更未更新)。
4. 合理使用认证证书
可在产品包装、宣传资料、等载体展示认证标志,但需注明认证范围和有效期。
禁止将证书用于虚假宣传或超出认证范围的活动,否则可能面临法律责任。

更新时间:2025-10-22 17:39 免费会员
- 产品详情
- 规格参数
- 联系方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