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互联网
大数据为王第三次流通革命在望
2013-09-13 11:05  浏览:1099

    慧聪安防网讯 对于正从工业化中后期转向服务型经济,从出口依赖转向内需驱动的中国而言,电子商务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、提振内需、增加就业、参与全球贸易新秩序构建等方面都将带来颠覆性影响,应从第三次流通革命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和规划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。在这一轮“渠道为王”转向“数据为王”的全球产业竞争中,中国有望凭借“蛙跳效应”,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,甚至取得领跑优势。

    抢抓机遇跨越“数字鸿沟”

    随着大数据、云技术、物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兴起,全球产业竞争将从“渠道为王”转向“数据为王”。如果在这一轮新兴产业革命中我们错失机遇,将再次跌落“数据鸿沟”,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。

    百货业诞生和连锁超市扩张被业界称为商业流通史的第一、第二次革命。专家认为,近20年来,电子商务深刻地改变了流通、生产方式,正在引领全球第三次流通革命。

    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了解到,我国电子商务基本与欧美同时起步并经历了快速发展。2012年,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8.1万亿元,网络零售额1.3万亿元,即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。

    电子商务对于我国当前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缺少突破口“提升国际渠道控制力、话语权没有好抓手”等转型困境,可能提供革命性的解决方案,对于我国抢占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主动权具有深远影响。

    第一,电子商务能大大减少流通环节,有效解决我国小生产、大市场导致的流通成本高、价格波动大等弊端。我国最大的B2C电商京东商城,通过先进的物流配送系统,基本实现了货物的两次流动—从工厂到物流仓储中心,再到消费者家门。2012年,京东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6%左右。

    第二,电子商务对拉动内需起到“井喷”效应,中国可借此加快向消费型经济体转变。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调查发现,我国网络零售额中约60%的网上消费取代线下零售,其余的40%则是如果没有网购就不会发生的新增消费。这种消费现象在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,在三四线城市占近60%。

    第三,电子商务带动软件开发、客服、物流配送、支付等服务业体系高速发展,成为社会就业的海量吸纳器。目前电子商务每年直接及间接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00万个,到2015年这一数据将增至3000万人。

    电商竞争具备三大优势

    电子商务的跨越式、革命性特征使得我国可以借“蛙跳效应”实现快速发展。中国发展电子商务具有国情优势、人口优势、产业优势,是我国可以实现“先发先至”的为数不多的优势产业之一。

    首先,中国传统流通体系的不健全,使得电商的比较优势日益突出,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爆发式增长的契机。欧美国家传统商业体系高度成熟,电商无法成为主流的流通方式。美国网络零售前十强中有8家是传统零售企业运营的B2C网站(如沃尔玛),而中国B2C前十强中只有苏宁易购来自传统企业,其余9家均是纯电商企业。目前,全球排名前25位的互联网企业中,美国占14家,中国占6家,已初步形成中美两强争霸的格局。

    其次,中国“人口红利”和广阔的低级别城市市场空白,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,中国有望在内需沃土上诞生自己的世界级商业“巨鳄”。

    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在与亚马逊、eBAY等国际电商巨头的竞争中取得了明显优势,预计2019年阿里巴巴年销售额将超过10万亿元,超过沃尔玛。借助网络的无边界性,中国电商企业有可能打破传统商业的藩篱,真正“走出去”成为世界级的商业巨头。京东商城去年开通了巴黎、纽约等35个海外城市的销售配送,单日销售额最高达到100万元,并保持高速增长。

    第三,中国小生产、大市场的传统劣势,在电子商务带动下可能会转化为竞争优势,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。

    大数据引导下的电子商务可以实现个性化生产的C2B模式。在淘宝上,大量设计师品牌崛起,很多店铺从“进货卖货”赚差价转向自建设计、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,完成蜕变升级的过程。以淘宝女装为例,原创服饰成交占女装总市场份额的比例从2009年的13%迅速攀升至2011年的40%。中国电商正在逐渐由规模化、同质化的“降价竞争”,转向个性化、高附加值的“提价竞争”。

责任编辑:张小翠

上一页12下一页在本页显示剩余内容

发表评论
0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