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虚无本体为太极,如王弼解释"大衍之数,其一不用"说"不用而用以之道,非数而数以之成,斯易之太极也。"以"一"为太极,认为此"一"不是数,而是"无", "无"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。韩康伯注释"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"说:"夫有必始于无,故太极生两仪也。"太极是道家哲学概念。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、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。《列子》谈到太易、太始、太初、太素、太极,宇宙五阶段说法。宋儒周敦颐在《太极图说》开篇就说:"无极而太极。"这把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,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。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《医宗金鉴》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(聂文涛谈《周易》):"无极太虚气中理,太极太虚理中气。乘气动静生阴阳,阴阳之分为天地。未有宇宙气生形,已有宇宙形寓气。从形究气曰阴阳,即气观理曰太极。"
无论是"形而上"太极观还是"形而下"太极观,与阴阳鱼太极图都没有直接关系,郭氏说:张行成"既不以先天图中间虚处为太极,就不会有此《易先天图--浑天象》之图"。真不知这两者之间有何关系?阴阳鱼太极图中间并不是虚处,而恰恰是实处(由黑白两色交互构成),如按郭氏的说法,恰是"形而下",由"形而下"的太极观演变出"形而下"的图形不是更自然、合理吗?(当然并非如此简单,下文将具体分析)倒是"中间为虚处"的所谓"形而上"太极观只能派生出空心圆太极图,而难以派生出"阴阳鱼交互"这种"形而下"
铜雕人物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,铜雕人物的起源很早,中国的商周铜雕人物艺术十分的辉煌的,我们来了解一下铜雕人物在古代的初步发展如何?铜雕人物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标帜性成就,是在夏代出现的。因此,我们可以说,我国的铜雕人物时代应该从二里头文化开始。18中国的铜雕人物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,经夏、商、西周和春秋时代,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。战国以后虽然进入了铁器时代,铜雕人物依然在使用,但其造型、纹饰、功能、数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夏代铜雕人物的种类虽然还不很多,也就是说夏代的铜雕人物,已为商代早期的铜雕人物体制提供了雏形。因此,夏代应该是我国古代铜雕人物的初步发展时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