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 型槽地轨的安装质量直接决定其后续承载稳定性、设备定位精度及使用寿命,需严格把控 “基础适配、基准校准、找平、稳固固定、验收防护” 五大核心环节。以下按安装全流程拆解关键注意事项,确保地轨满足设备运行的精度要求:
一、安装前:基础与材料准备
此阶段需确保安装环境、基础条件、地轨及配件符合要求,是后续精度的前提。
基础地面预处理
基础强度达标:安装区域的混凝土基础需满足强度要求,且养护期≥28 天,若基础为新浇筑,需确认表面无开裂、起砂。
基础平整度修正:用 2m 靠尺或激光水平仪检测基础表面,平整度误差需≤3mm/2m;若存在凹陷,需用高强度水泥砂浆修补,修补后养护至强度达标;若有凸起,需用角磨机打磨平整。
清理与防潮:清除基础表面的灰尘、油污、碎石,避免杂质垫在底脚地轨下方;若安装环境潮湿,需在基础表面涂刷 1-2 遍环氧树脂防潮层,防止地轨底部锈蚀。
地轨与配件检查
地轨质量筛查:检查地轨表面是否有裂纹、砂眼、锈蚀,用百分表或平尺测量单根地轨的关键精度:
直线度:误差≤0.1mm/m;
平面度:误差≤0.05mm/m;
T 型槽精度:槽宽偏差≤0.03mm,槽壁垂直度≤0.02mm/m,不合格地轨需立即更换。
配件匹配性:确认底脚螺栓的规格与地轨预留孔匹配,垫铁优先选用 “平垫铁 + 斜垫铁” 组合,且数量充足。
二、安装中:基准设定与精度控制
此阶段需通过 “基准定位→分步找平→拼接调整→稳固固定”,确保地轨水平度、直线度、拼接精度达标。
基准线与基准点设定
基准线划定:根据设备安装图纸,用全站仪或激光投线仪在基础地面弹出地轨的 “纵向基准线”和 “横向基准线”,基准线弹线后需用胶带固定,避免被污染或擦除,弹线偏差需≤0.5mm/5m。
水平基准点固定:在安装区域周边设置 2-3 个水平基准点,用水平仪校准基准点标高,后续地轨找平需以基准点为统一参照,避免单次测量误差累积。
地轨找平:从 “单根” 到 “整体”
单根地轨找平:将地轨放置在底脚垫铁上,使地轨中间线与基准线对齐,然后用框式水平仪(精度 0.02mm/m) 分两步测量:
沿长度方向:每 1m 测 1 个点,记录水平度数值,通过调整斜垫铁高度,使单根地轨水平度误差≤0.05mm/m;
沿宽度方向:在地轨两端各测 1 个点,确保宽度方向水平,避免地轨 “侧倾”。
多根地轨拼接找平:若需多根地轨拼接,需先对齐 T 型槽槽口,再用 1m 平尺跨接相邻地轨上表面,测量拼接处高度差;同时用激光干涉仪测量多根地轨的整体直线度,误差需≤0.1mm/5m、≤0.2mm/10m。
受力均匀性确认:找平后,用 0.02mm 塞尺检查地轨与垫铁的接触面积,需≥80%,避免局部悬空;若地轨跨度>4m,需在中间增设辅助支撑,防止地轨自身因自重产生挠度变形。
稳固固定:防松 + 防变形
底脚螺栓紧固:按 “对角分次拧紧” 原则操作,紧固扭矩需符合设计要求,严禁超扭矩拧断螺栓;紧固后需立即复测水平度,若偏差超差,需松开螺栓微调垫铁后重新紧固。
防松处理:螺栓紧固后,采用 “双螺母锁紧”或涂抹螺纹防松胶,防止后期设备运行振动导致螺栓松动。
缝隙填充:若地轨与基础间存在微小缝隙,可注入环氧树脂灌浆料,增强地轨与基础的结合强度,减少振动传递。
三、安装后:验收与后期维护
此阶段需通过专业检测确认安装质量,并建立维护机制,延长地轨使用寿命。
验收时需留存检测记录,作为后续维护的基准。
后期维护与防护
日常清洁:定期清理 T 型槽内的铁屑、灰尘,可用压缩空气吹净,或用软毛刷清理,严禁用硬物刮擦槽壁,避免损伤精度。
防锈保护:长期闲置或环境潮湿时,在地轨上表面及 T 型槽内涂抹薄层防锈油,涂抹前需清洁表面油污;若为不锈钢地轨,需避免接触酸性液体,防止腐蚀。
定期复测:每半年至 1 年,用原检测工具复测水平度和直线度,若偏差超允许范围,需通过调整垫铁恢复精度。
避免过载:严格按照地轨额定承载使用,禁止放置超重设备或撞击地轨,防止地轨弯曲、断裂。
四、特殊场景补充注意事项
高温环境:安装时需预留地轨热胀冷缩间隙,选用经过时效处理的地轨底脚螺栓选用高温 resistant 材质。
振动环境:在垫铁与基础间增设橡胶减震垫,螺栓采用 “防松螺母 + 弹簧垫圈” 双重防松,且每季度检查一次螺栓紧固状态。
大跨度安装:采用 “分段拼接 + 中间刚性支撑”,支撑点间距≤2.5m,拼接处用地轨连接板加固,连接板与地轨用高强度螺栓固定,确保整体刚性。
综上,T 型槽地轨安装的核心是 “精度优先、受力均匀、长期稳定”,需结合专业工具和规范流程,每一步骤后均需复核精度,避免因细节偏差导致后期设备运行故障。